作者为我们构织的,与其说是真实的历史,不如说是美好的回忆。历史和记忆是有差别的,逝去的东西总是美好的,就像现代人拼命地缅怀民国一样。就算这出戏的情节有三成都是虚构的,但它足够美丽就行了。如果你也认同这一点的话,不妨来试着读读看这本书。
说到美丽,本书的作者是美丽的,真人比照片美。作者曾来笔者家里吃过一顿饭,我曾惊为天人。当然,这不排除回忆滤镜将她自动美化的成分。
后来我稍微大了一点,和周围的狐朋狗友分享童年挨打经历,发现大家的父母当年不是全校第一就是全校第二,第三都没有。成都的学校虽然不少,但也没有那么多的学校让这么多的父母能分别成为各自母校的一二名。于是大家都很困惑,莫非他们都是并列的?
我小时候要是考砸了,我妈多半会一边挥舞着她手里当时拿着的任何东西,一边用气沉丹田的嗓门哀泣:“你怎么会是我生出来的,要知道你妈当年成绩在全校都是数一数二的……”至于那个东西嘛,据我的记忆来看,从夹蜂窝煤的钳子到织毛衣的针到赤手空拳,琳琅满目。
青春之所以美好,就是我们的回忆就像强大的PS,把那些不美丽的疤痕痘印黑眼圈大饼脸全部抹掉了,留下的东西都精致得如同平面广告上的超模。就如同书里的余周周,私生女如何,母亲去世又如何,照样有帅哥跪舔,有蓝颜知己为她卖肾,走到哪里都能引起同性们旋风般的妒忌,人生无处不是鲜花和红毯。
再后来我知道了。当回忆可以把刘海长得可以遮住眼睛、大腿粗到可以撑破校服、痘坑深到可以积聚雨水的初恋对象过滤成女神的时候,把全校一两百名自动过滤成一二名,根本不算个什么事儿。就像多年以后重逢某高中女同桌。我厚颜地笑说:“我当时以为你想抱我。”她无耻地回笑:“我当时还以为你想舔我呢。”要不是相逢一笑泯误会,估计我俩都要把这玛丽苏般的回忆写进文里了──当我还是个白衣飘飘的正太/萝莉时,有个屌丝想舔我……